識別做假帳的第一招: 折舊費用
損益表雖然是一張
告訴你公司到底是賺錢還是賠錢的報表
但他只是一種「預估」的概念
我們看看銷貨收入就知道
大部分的上市櫃公司,都不是現金交易
即使銷貨收入紀錄了1000萬營收
也可能因為品質問題
被客戶要求退貨或者折讓
然後這1000萬又要被更改
這稱為「應計基礎」
在交易發生後,無論有沒有收到貨款
都要在當下記錄下來
相反的,若以「現金基礎」為原則
則是在現金交付後,才列入銷貨收入
因為應計基礎,所以我們才了解
損益表上的銷貨收入是預估的觀念
也就能推導出損益表的「淨利」項目
不能視作現金
所以下次如果同事又說:
「今年公司明明賺那麼多錢
為什麼不多發點獎金或加薪?」
你就會知道或許他看的是損益表
在美國有一家垃圾處理公司
實際上就運用損益表這種「預估」特性
來做假帳蒙混投資人,
同時讓執行長塑造出自己很能幹的假象
因為在國外,執行長都是績效導向。
萬一第一年表現不佳,第二年就要滾蛋!
這位新任執行長雖然到任後提升了收入500萬
但是費用也提高了500萬
所以表現平平
而此時,財務長跑來找他
財: 老闆,我帶你去看一個垃圾車!
執: 這有什麼好看的? 不就公司裡的垃圾車嗎?
財: 這種車不一樣!
執: 哪裡不一樣,還是垃圾車啊?
財: 不一樣的是,他已經5年了,而且狀況很好
執: 車子用5年很正常啊,你到底想說什麼?
財: 是這樣的,因為公司有1000輛這樣的車
每輛造價10萬美金,1000輛總共價值1億美金。
依照法規的規定,這種車
可以用3 ~ 10年的折舊年限來判定
上一任執行長使用的是3年折舊法
一年折舊費用3333萬元 ( 1億÷3)
如果我們改用5年 (1億÷5) 折舊費就是2000萬
這樣淨利就增加了1333萬!
執 : 這….這合法嗎?
財: 可以的,只要在折舊費用旁邊註解就可以
例如說我們因為採用先進的維修技術,
所以垃圾車壽命延長了~
第二年他們蒙混過關
於是第三年乾脆將折舊改成10年
淨利又再度增加
這樣一改再改,就違反了會計制度的一致性原則
後來他們就以惡意誤導投資大眾的理由被判刑
所以巴菲特通常要看五年的報表
有幾個原因
- 通常五年是一個循環,一個穩健的公司
產品不變的話,在五年內毛利緩步下跌,是一種正常現象
因為客戶會一直要求降價、或是例如手機這種
由於競爭激烈而越來越便宜的關係。
但是如果毛利緩步上升,是因為公司持續在做研發,
帶動了新的需求,那麼緩步上升也是合理的。
- 但是如果五年間,毛利由10%激增到70%,那就很有問題
就算是說接到大客戶訂單好了,正常來說
量大應該要降價,所以大客戶
不太可能帶來這麼誇張的毛利
毛利激增又要比較合理的原因,通常只有在「轉型」發生
也就是從原本的低毛利產業,轉向高毛利產業。
- 當然,現在的競爭和淘汰速度越來越快,
有時候毛利也可能突然巨幅的下降
因為市場出現了「改變遊戲規則」的未知競爭者
例如計程車業出現了uBer,
而原本高毛利的車上導航Garmin
也因為手機上的Google Map免費導航
毛利因此急速下滑
現在,你是否對於財務的「立體」觀念
越來越有感了呢?
即便學習了正式的財務報表觀念
小資族還是要關心一下自己的理財
在下方我為你準備了
「不記帳也能理出50萬」的免費影片
記得去收看喔~